玩转角色扮演
学到一个新名词儿,叫“戏剧三角”。
它模拟了冲突中,不同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之间的关系,以及人们在扮演中具有的破坏性和角色变换的循环。它定义了受害者、拯救者、迫害者三个角色。其中,受害者的标签是“可怜的我”,拯救者的标签是“让我帮助你”,迫害者的标签是“这都是你的错”。
虽然这是心理学术语,但在写作中应用非常广泛。按照这个理论,可以轻易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。例如宫斗剧中的女主,通常以受害者登场,然后会在受害者和拯救者之间不断变换角色,从而推动剧情发展。
在文学创作中套用,当然没什么问题,但一定要避免套用在我们的生活里。
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哭二闹三上吊,在和家人吵架闹矛盾时,以受害者的角色绑架家人,那么Ta与家人会不自觉的陷入Karpman的“戏剧三角”。关键是,入戏越来越深。
受害者心理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没好处,一个人若是习惯性扮演受害者的角色,那么就会有人想要拯救Ta,也会有人指责Ta。那这个扮演受害者的人会对这种关系欲罢不能,因为这是Ta熟悉的角色,Ta会习惯这种角色。
我们要想办法,把戏剧三角转变成“力量三角”。
力量三角由创造者、辅导者与挑战者组成。受害者要变成创造者,想办法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再退缩到“可怜的我”的叙事中。拯救者也要放弃自己被需要的渴望而成为辅导者,鼓励创造者寻找答案。告发者要转变为挑战者,督促创造者执行计划。这是转变心态的方法。
拿我们熟知的一个小故事举例:
一个小学班主任,有一次突发奇想,让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同学做纪律委员,专管班级纪律。结果那同学做得很认真,自己也一下子变得守纪律,好像变了一个人。
故事真假不论,我相信生活中一定有类似的真实案例。
所以,角色的转换真是能改变一个人的。
但并不容易,因为不但要有认知和心理的转换,还要有位置和行动的转换。
在国企上班,观察久了,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就是大家会普遍误判副手。例如组织要扶正副手,让他干一把手。很多人内心反对。觉得自己很熟悉这个副手,这个人没什么主见,也没什么思想,唯命是从。这样的人掌权后,不就是墙头草吗?是公司的灾难。实际上呢?等他干上了,你再看看?会发现,他也有独立思想,也雷厉风行,甚至,变本加厉,因为他有着不同寻常的隐忍和修行。
人,扮演什么角色,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对应行为。
没有例外。
在工作中,我们内心常常对自己说,“凭什么他晋升?”,“凭什么他涨薪?”,“他不是能吗?工作都给他干啊!”,这就是在扮演受害者。
马云在一次国际论坛中分享过一个观点,他认为一个人到阿里上班,不要考虑自己能够为团队做什么,首先要思考的是他可以为自己做什么。他说:“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假如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我们很难相信他能帮助阿里。”
马云的这些话就是告诉我们,要完成受害者到创造者的角色转换。不要总想着为公司做了多少贡献,而是要想着,通过公司的平台,我们得到了什么、成长了多少。
毕竟。
一个强壮的自己,远比短暂的报酬重要许多。
苦李
祝好。
李苦李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