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一新闻,重庆女子学网上教程自酿葡萄酒,老公喝后被送医洗胃,医生称是甲醇中毒。

我读小学时,山西有个假酒案,死了20多人,喝的也是甲醇。为什么我对这事儿印象很深?我爹年轻时好喝,喝的最多的就是汾酒,出了这案子以后再也不喝山西酒了。现在偶尔喝点,每次都要念叨,说当年自己多么热爱汾酒...

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,凡是需要酿、榨、发酵的传统食品,都要谨慎。

小时候,我舅舅家是开油坊的,逢年过节都给我家送花生油,我爹我娘舍不得吃,当好东西一样存起来,逢人就炫耀,看吧,这是油坊老板送的,还说,咱自己榨的花生油,比买的吃着香。就在两年前,我结婚以后了,我娘不知道从哪儿弄到一桶自制花生油,仿佛得了宝贝一样,说什么都要给我寄过来,让我给老丈人送去,说这个油香,外面买不到。

被我严正以词,拒绝了。

我花了两年时间说服他们,自榨的花生油别吃,含有黄曲霉素。

所谓自榨花生油更香,那都是心理作用,是假香。

所有民间作坊,都存在一个问题:无法除杂。

包括自家腌制的咸菜。

也别吃。

我爹我娘能听不?大概率不会。油可能不吃了,起码不说给我拿了,但咸菜改不了。这是他们的底层逻辑,是他们的操作系统。我一说还犟嘴,老祖宗吃了几百年也没见吃死过,让你们读两年书,就这也不能吃,那也不能吃。

唉,算了,不劝了。

他们不想想,祖宗平均才活多少岁?

东北有种发酵的玉米糊,好像叫酸汤子,那玩意更厉害,一死一箩筐。去年还是前年,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,一家12口,死了8个,没死的4个因为不喜欢这种口味,逃过一劫。疾控中心最后给出的答复,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,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,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。

这事儿当时我就关注过,这个酸汤子应该是时间长了,从冰箱里拿出来的。关于米酵菌酸中毒我搜了一下,多与地方特色饮食有关,东北的臭碴子、酸汤子、格格豆,南方的酵米面制作的汤圆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浆粑、河粉、糍粑,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个共同特点,都需要经过长时间发酵或浸泡。

说到浸泡,还有一事儿,木耳、蘑菇泡时间长了,也会产生米酵菌酸。

有时候太勤快也不见得是好事。例如,明天咱要招待客人,提前一天把木耳、蘑菇泡上,结果次日,全家进了ICU。

不信?

你搜有个新闻:大妈吃浸泡2天木耳次日住进ICU。

那,木耳要泡多久比较安全?

一两个小时即可。

这都是少见的,更多见的是什么?

黄曲霉素,一级致癌物,藏于案板、筷子、发霉的坚果里,尤其是我们自榨的花生油。

包括散装的醋、酱油,也别吃。

包装食品比散装食品有个最核心的竞争力,那就是“食品检验”,它是符合入口标准的。

这个,不难理解吧?

苦李

祝好。

扫码关注李苦李公众号

李苦李公众号
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