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思,反思,再反思!
下班回家,脸都顾不上洗,一心只想一件事。
半杯白兰地,加冰,抓一把瓜子,往阳台一坐,美滋滋。
干坐着吗?
不是。
听评书。
王三皮的《雍正剑侠图》。
起初是在车上听,上下班路上,打发时间。
这一听,上瘾了。
没日没夜的听。
听久了,发现评书比电视有意思。电视要找人演,演员演成什么样,就什么样。评书呢,靠自己想,想成什么样,就什么样。拿《剑侠图》来说,里面是个剑客都100岁往上,各个仙风道骨、鹤发童颜,真找人演,演不出来。再加上王胖子知识渊博、风趣幽默,内容既能贴合时事,又能引经据典,听着真叫一个过瘾。
我倒不排斥自己有点爱好,甚至还一直想着给自己找点乐子。弹簧不能一直绷着,有张有弛才是正道。可真当乐子有了,也真他娘耽误事儿。
就是把学习的时间,用来给自己乐呵了。
发现没,学数据分析的进度慢了。
这不行,得写篇文章敲打敲打自己。
成年人最难的是什么?
长期坚持。
不像在学校,就几门功课,又有老师、家长时刻监督着,肯定能学到东西。毕业后呢,没人管了,能学的东西又多,究竟该学什么,不该学什么,全凭自己。全凭自己,就很难避开一个问题,猴子下山。猴子初次下山,一会儿掰玉米,一会儿摘西瓜,一会儿捡芝麻,一路走来,一路取舍,最后两手空空。
故事简单,道理浅显。
但,人人都犯。
成长在于长期而持续的积累,为什么咱们会半途而废?我写过一些能力,例如,缺乏看得见的力量,但这不是关键。关键在于,是否建立了自己的创造系统?
没有创造的需求牵引,没有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,积累的动机就会逐渐枯竭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,人的情绪、意志、能力等等这些,都存在一些循环结构,循环一旦形成,就会不断自我强化,但循环分破坏性循环和建设性循环。
破坏性循环,比如猜疑,越猜疑就越觉得对方可疑,越觉得对方可疑就越猜疑;比如讨厌,越讨厌就越冲突,越冲突就越讨厌。
建设性循环,比如表扬,越表扬就越努力,越努力成绩就越好;比如喜欢,越喜欢越觉得对方顺眼,越觉得对方顺眼就越喜欢。
学习苦不苦?苦!学习累不累?累!但这都是咱普通人的想法,我虽然学习不好,但我高中同桌是个学霸,我问过他,喜不喜欢考试?喜欢,打心眼里喜欢。为什么?咱考完,都是想着怎么避免寒碜,他呢?都是想着怎么憋住不让自己乐出来。每次考第一的人,怎么能不喜欢考试呢?!
所以,不管学什么,怎么让自己进入建设性循环,很关键。
怎么让自己在学习中获得的愉悦感,高于在娱乐中获取的愉悦感,那感觉就对了。
就像我在百度,学习、加班到半夜是常态,在别人看来,这可太苦了,但年年晋升,年年涨薪,年年拿最高奖金,这种愉悦感、力量感,是别人感受不到的。我没受过专业训练,所以经常半夜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学数据分析怎么能找对感觉呢?
还得摸索。
那我学数据分析有没有明确的目的?也没有,就是觉得最近出差少,时间宽裕,总不能闲着吧,于是启动了学习计划。既然启动了,就不能半途而废。就像巴菲特说的,在不断通胀的领域,最应该投资什么?
他说,最该投资自己,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,比如成为最好的医生,最好的律师。不管是什么,你具备的能力是别人拿不走的,也不可能因为通胀就没有了,别人会一直会给你做交易,交易的是你的能力,这是最好的一种投资。
这跟我写过的K型时代一样,要做就做行业头部人才。
所以,还得往纵深发展,否则就是鸡肋,没任何意义。
苦李
祝好。
李苦李公众号